
紅木家具“高端”路難行
說起私人定制,很多人也許會直接和“高大上”掛鉤,的確,對于普通商品而言,私人訂制的確可以算得上一個“高端”,因為其所付出的的勞動時間以及所附加的價值都遠超過量產型商品。在紅木家具領域,私人定制其實早已存在。早期制作紅木家具的大部分還不是企業,而是小工廠或者小作坊,資金、技術的不足加上市場上紅木家具極少的需求量,使得他們既無能力也無必要進行批量生產。但隨著市場走向的不同,在批量生產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生產模式下,過去的私人定制是否能在這場潮流中立足,答案似乎不太明確。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業的利益。現今紅木家具市場條件下的私人定制并非人們所想的擁有那么高的利潤,對于如今參與私人定制的紅木企業來說,其利潤一般只比普通量產型家具高出10%-30%,但是其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卻遠遠不止。因此很多企業幾乎不接受私人定制,即便有,也只占其銷售份額的零星點點。
但是我們得要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市場走向不是由企業生產來決定,而是由市場消費主體的需求來決定的。當市場上對于定制型家具需求量增加的時候,部分企業勢必參與到私人定制的行列中來。但這種條件似乎遠為成熟,不論是從消費者方面來說還是從企業的自身積淀來說。如今的紅木家具消費者雖說在“質”上比前幾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對于家具的欣賞與定位不再那么盲目,但是其還是存在著認知的不透徹。對于一件家具的器型、紋飾、雕刻、比例、協調度理解的都不到位,即便是想要定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紅木家具又屬于貴重家具,數十萬的“嘗鮮價”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不足以承受的,倒不如已經定型成熟的家具器型來得穩妥。
對于如今大型紅木家具企業來說,私人定制所起到的作用與其說是業務性質,倒不如說是廣告性質。在不將私人定制作為主流生產模式的環境下,其更多起到的是一種對企業實力的補充與說明作用,以此來彰顯作為行業領軍的一種實力。但是企業自身所帶有的品牌影響力的不足,導致了定制型家具的利潤偏低。企業多數會說,消費者無法接受較高價格的定做家具。但是,為何一個有著“LV”LOGO的普通皮包能賣出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天價?原因在于消費者認可或者說相信這個品牌值得他付出這么多的價值,也就是消費者承認了這個品牌的影響力。而如今的紅木家具市場顯然不存在有著如此影響力的企業。因此,想要在私人定制領域獲得較高的利潤,最為關鍵的是企業自身品牌的樹立以及品牌文化的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