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國際投行重新布局大宗商品業務
“圍城效應”顯現
大宗商品市場像是一座圍城,有的擠著進來,有的急著出去,還有的來來回回。
本月初,花旗集團買入德意志銀行的美國電力交易業務。花旗集團目前正在逐步搭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重點放在電力和天然氣上,今年第一季度,其大宗商品交易營收同比增長了近一倍。
去年年末以來,巴克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美銀美林等老牌投行紛紛宣布全數撤離或大幅削減大宗商品業務,曾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一些競爭對手退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近日又殺了個“回馬槍”。本月初,摩根士丹利買下德意志銀行旗下大宗商品交易賬戶,該賬戶主要交易煤炭、鐵礦石及運費遠期合約。這標志著該行重新回歸鐵礦石市場,并在煤炭及貨運方面有所擴張。據悉,摩根士丹利正計劃在美招募十余名交易員、銷售人員及其他專業人士,意在重建其大宗商品業務。與此同時,高盛也擴展了其商品融資業務。
對于這兩家投行的舉動,通聯期貨研究員王生認為,大宗商品業務主要靠價格波動盈利,而波動率是由經濟周期決定的,因此這部分業務表現會有一段時間好,有一段時間壞,這些國際投行還是不會完全把這塊業務拿掉的。
“大宗商品業務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比較強,雖然現在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情況并不是特別好,但最差的時候正在慢慢過去。”王生說,投行退出大宗商品市場只是暫時的,一旦實體經濟出現明顯復蘇跡象,大宗商品的波動率比較大的話,投行可能還會進入這塊業務。
伯恩斯坦研究機構分析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大宗商品交易在摩根士丹利業務中占很大比重。2000年,摩根士丹利的大宗商品業務收入為5.8億美元,至2007年,這部分收入迅速增至190億美元。金融危機以后,由于監管越來越嚴格,加上利潤降低,摩根士丹利一度退出大宗商品市場。
有進入的,就也有退出的。瑞士信貸集團本周二宣布退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并裁撤其他部分投行業務。據了解,瑞士信貸集團今年第二季度凈虧損7億瑞郎,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的最差季報。該集團首席執行官布拉德·杜根表示,“我們實際上已經退出了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并且將繼續對外匯業務部門和利率交易業務部門進行改革”。
國際投行為什么會對大宗商品業務有截然不同的舉動?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高翔表示,這些投行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在削減大宗商品業務的種類和規模,另一部分投行在進行結構調整,重點擴張未來可能盈利的商品業務。作為市場投機者,投行愿意以合適的價格來接受從實體經濟轉移過來的風險。“一類投行認為目前大宗商品市場的風險被低估了,另一類投行則認為被高估了。”高翔說,這兩類投行對大宗商品未來的價格走勢看法不同。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是全球市場的供需關系,這與金融產品主要受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影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