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木原料新老產區現狀分析
小葉紫檀的原生林只存在于印度,并且數量極少。產區不僅采伐量極小,而且印度政府對于小葉紫檀原材的出口管控極其嚴格,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允許一小部分原材的商業性出口。而目前國內的小葉紫檀,絕大部分來自人工林。由于與原生林產地的地理環境不同,因此人工林的小葉紫檀芯材不論是硬度、質地亦或顏色都與自然的小葉紫檀有很大區別,致使其不得不做后期的作色以及固化處理。
黃花梨而言,姑且不說已近乎絕跡的海南黃花梨,即便是其替代品的越南黃花梨如今亦慢慢枯竭。作為其產地的越南已加強紅木原木的出口限制,并且進一步提高了紅木出口的門檻。加之5月份以來越南的反華活動,是這一情況更加惡化,中越之間的木材木易幾乎陷于停滯狀態。
繼小葉紫檀與黃花梨之后的大紅酸枝,其如今的命運亦讓人堪憂。作為優質大紅酸枝產地的老撾,其政府也嚴控大紅酸枝的出口,使得大紅酸枝也開始逐漸成為稀缺樹才。
總體而言,東南亞以及南亞原紅木原材產區的資源將要進入難以利用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尋求新興的木材產區以緩解行業木材危機的現狀。
作為東南亞產區的替代區域,第一目標顯然是中南美洲,由于地處于東南亞產區相近的緯度,類似的地理環境使這個區域的木材質量有過之而無不及。中美洲區域主要出口的紅木樹種有微凹黃檀、中美洲黃檀、巴西黑黃檀等。除微凹黃檀外,其余兩種國內的紅木市場應用程度較低。在現行趨勢下,可能會企業更多選擇以微凹黃檀來替代大紅酸枝,但是CITES公約的限制又使得其使用面臨一定的限制,雖然其現今存量并不是很少,但依照現有速度消耗下去,其很快又會淪為下一個大紅酸枝。
因此,相對于老產區而言,新產區的存量會比較客觀,但仍需合理利用,如若不珍惜,那么它變成下個老產區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