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化市轉型突破大力發展紅木文化產業紀實
這里不產紅木,紅木產業卻紅紅火火。光靠從廣西、海南及東南亞國家購進紅木,硬是趟出一條金光大道,打造了一個集綜合展示、紅木雕刻、文化博覽、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紅木王國”。這就是地處京、津、唐、承、秦腹地,有著“中國皇家古典家具文化之鄉”美譽的遵化市紅木文化產業園。
轉型突破:本地不產紅木,紅木產業卻紅紅火火
走進遵化紅木產業園,一排排古色古香的紅木企業分列在國道112兩旁,個個氣宇軒昂、雍容華貴。就是在這里,通過雕刻工人的精雕細琢,創造了年創產值20多億元的神話。
這在十幾年前是無法想象的。與之相比,之前遵化的紅木產業純屬于“小兒科”。上世紀70年代,王澤林等幾位“能人”在遵化市新店子鎮康各莊村干起了紅木雕刻,靠修補家具起步,逐漸發展起一批“家庭作坊式”企業。而從小作坊成長為大企業,這得益于當地政府的遠見卓識。
一直以來,遵化過度依賴礦產資源。遵化市委、市政府早就認識到吃資源飯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綠色發展之路。
遵化的決策者們把目光投向了紅木文化產業。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他們發現:中國紅木家具市場巨大,其中主要以京津冀最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紅木市場需求逐年攀升。但是,市場大部分被生產紅木或取得紅木方便的南方企業占領。面對紅木產業巨大的市場需求,遵化跳出“有什么發展什么”的傳統思路,經過科學論證,確立了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大力發展紅木文化產業,將其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突破口,打造成為遵化的支柱產業!”
這市主要領導帶領相關職能部門多次外出取經,在考察福建仙游、浙江東陽時,大家都被當地的紅木產業發展規模所震撼。“遵化本地有大量的能工巧匠,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一定能建成獨具遵化特色的紅木文化產業園!”
一系列扶持措施迅速出臺:制定推動紅木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引導本地民間資本向工藝木雕產業聚集;規劃建成現代物流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紅木文化產業和現代物流業;今年,又謀劃了紅木文化產業園,市長親自掛帥,任園區領導小組組長,高標準、高起點制定了園區發展規劃,園區規劃總面積達到4300多畝,一幅“紅木文化產業園”的美好畫卷逐漸展現在眼前……
強有力的產業扶持政策,為遵化紅木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通過搭建平臺、暢通渠道,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顯現。如今,遵化紅木文化產業園區已頗具規模,擁有紅木企業42家,產品展廳25處,已逐步發展成集古典木雕工藝品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生產銷售基地。
文化傳承:傳承明清宮廷工藝,打造“皇家文化”品牌
歷史的年輪,是紅木的刻度;工藝的臻美,是文化的靈魂。
這里雖然不是京城,紅木產品卻是“京作”的代表。遵化紅木雕刻工藝,要追溯到世界文化遺產地——清東陵的修建。1651年,大清順治皇帝親選萬年吉地,開啟了247年的皇家陵寢修建歷程,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齊聚遵化,紛紛安家立業。精湛絕美、巧奪天工的皇家雕刻工藝,伴隨著飛揚的木屑、叮當的敲打聲,一代一代傳承。
遵化紅木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經過40多年的發展,遵化紅木文化產品已形成20大系列、400余種款式設計。紫檀、黃花梨、老紅木、大紅酸枝等一根根沒有生命的木材,經過手工藝人的生花妙手,變成了一件件形態生動、充滿靈魂的藝術品。在榫卯精巧、堅固結實的基礎上,依足明清精品之結構、風格、工藝,經歷刨、鑿、雕、修、磨、蠟等專業技藝,反復錘煉而成。不管是立體雕像,還是平面篆刻,通通考究,其曲線、花紋、雕工及造型,無不流淌著“明韻清風”的古色古香,展現著高貴、典雅的皇家文化魅力,已然成為國內眾多紅木品牌中的翹楚。
聚國粹之精髓,會五湖之才賢。在古城遵化豐厚人文底蘊浸潤中,最經典、最具皇室之風的紅木文化,還融入了高雅別致的書畫、古玩、茶飲等文化元素。德寶齋、李炳章書法藝術會館等藝術殿堂,帶著低調的華麗,書寫著遵化紅木獨有的文化傳奇。
對紅木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遵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近年來,中央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明晰,給正在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新途徑的遵化指明了方向。
要想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紅木文化,必須在增強“硬實力”的同時,也要提升“軟實力”。為此,遵化成立了紅木文化產業協會,組織開展了紅木文化宣傳推介、紅木文化交流研討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今年,又扶持宏通古典家具建成了京東紅木文化交流中心——宏通紅木文化藝術館,為廣大紅木文化愛好者搭建了一個紅木文化學術交流、藝術鑒賞的平臺。胡德生等紅木文化業界大腕、專家云集宏通,與遵化紅木愛好者座談交流,為遵化紅木文化產業發展聚集了人氣,更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產業惠民:農民吃上“文化飯”,群眾生活似木紅
經濟發展依靠產業,而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是人民群眾。
遵化紅木產業從粗放型發展到實現嶄新崛起,不僅在京東、東北、華北等地站穩了市場,還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及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產品銷售額達20多億元,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安置和吸納6000多名農民就地就業,使他們告別鋤頭扁擔,成為人人羨慕的產業工人。
康各莊村農民才玉俠在本村的紅木家具企業上班,她的主要工作是“打蠟”。這是一項簡單的紅木文化產品加工工序,工作比較輕松,還不影響干農活,一個月能掙到2000塊錢。對于自己也能吃上“文化飯”,她覺得很滿意。
而那些有技術有手藝,在企業里成為骨干力量的雕刻工人,早已躋身高收入行列。雕刻工人高國際在龍源工藝工作了近20個年頭,每個月工資8000多塊,多的時候能拿到1萬多,現在上班成了他每天的高興事兒。“現在企業形勢不錯,訂單挺多,我們工作積極性很高,效益也好。”高國際對未來充滿信心。
家門口就業,工資待遇高,紅木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好處遠不止如此。紅木產業的興起,帶動了周邊運輸、餐飲、物流、裝飾裝潢等行業發展,區域經濟一片大好,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康各莊村有仿古家具、紅木雕刻企業60多家,帶動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生活富裕了,這村不僅將基礎設施改善了,還將新民居建設提上了日程,2棟6層、11層的單元樓拔地而起,7排、96棟二層別墅整齊劃一,不僅擴大了居住空間,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實現了干凈衛生、冬暖夏涼。“我家這個房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全都有,用水用電也方便,比城里的居民樓還寬敞!”村民李春麗說起新民居,心里美滋滋的。目前,和李春麗一樣住進新居的村民已有200多戶。
這僅僅是美好生活的開始。預計到“十二五”末,遵化紅木文化產業園區面積將達到2100畝,年銷售收入可達30億元,將成為北方最大的紅木文化創意生產基地,帶動從業人員1.5萬人。